2024年以来,江苏镇江市润州区聚焦群众所需所盼,坚持稳就业、聚人才、强保障、促和谐总基调,紧紧围绕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社会保障问题,积极构建功能完善、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服务体系,围绕高质量发展,稳中求进、开拓创新、迎难而上、攻坚克难,持续用力增进民生福祉,人社事业不断取得新成效、迈上新台阶,书写了一份既有厚度又有温度的民生“新答卷”。
2024年,镇江市润州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443元,增幅4.88%,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增长;城镇新增就业3097人;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273元,城乡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8%以上,聚焦民生福祉,人社事业呈现高质量发展态势。
围绕人才发展质效主线,构筑人才聚集新高地。
发挥政策引领作用。实施大学生“聚镇”和青年人才“归雁”计划,全年开展校园招聘活动15场,共引进专科以上学历人才3400人,对引进人才的企业,鼓励并协助申报各类优惠政策,全年共发放各类人才补贴3150人次、1100余万元。始终把筑优平台载体作为“筑巢引才”重要支撑,整合区内优质资源,多领域开发就业见习岗位,新增市级青年就业见习基地6家,开发就业见习岗位660个,组织就业见习人数760人。
加速高层次人才集聚。成功举办国际菁英创业大赛润州区选拔赛,送选项目获镇江市总决赛一等奖。积极培育产业工匠、先进工人典型,2人获评江苏工匠, 1人获评镇江工匠。坚持引培并举,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人才项目申报工作,数字技能人才160人,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1395人,技师及以上人才20人。
人事管理持续优化。科学规范推进事业人员管理聘用,稳步开展集中招聘,全年共招录其他事业人员34人(含定岗特选10人),教育系统39人。分两批次开展卫生健康系统招聘,第一批成功招聘4名高校毕业生;第二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4人。做好全区编外用工管理工作,督促各单位做好编外用工清理和日常管理工作,确保总量控制目标不动摇。
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,持续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。
聚焦重点群体,兜牢底线“保”就业。全年精心组织“春风行动”“金秋招聘月”等招聘活动12场次,线上线下提供不间断招聘服务,提供岗位1.5万余个,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07人,新增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69人,就业服务站兜底帮扶困难群体就业220人。
聚焦经济发展,减负稳岗“扩”就业。抢抓春节、中秋求职黄金期,赴河南、陕西、安徽亳州等地开展劳务对接活动,有效缓解企业招工难题。积极培育、建设符合润州经济特色劳务品牌,2024年润州区创成镇江市级劳务品牌2家;积极作为,切实推动高效就业。
聚焦服务升级,优化机制“促”就业。持续推动建成2个标准化“家门口”就业服务站,创新构建区+街道+社区(村)+用工主体的服务网络,结合党建联盟、先锋服务、政策宣讲等援企惠企活动形式,将就业政策送到企业与群众身边。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,共为3025人发放社保补贴 2076.24万元,企业招用困难人员补贴68.42万元、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补贴92.84万元,让群众和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红利。
以全民参保计划为抓手,织密社会保障网。
数字找人“扩”出成效。深入开展“数字找人”精准扩面专项行动,对9633名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数据进行深度分析,按照参保群体、缴费年限、缴费习惯等进行分类施策,制定“数字找人”靶向扩面方案,润州区扩面3469人。
全民参保“宣”出热度。不断提升“晓艳说社保”品牌效应,组织工伤保险专题培训,外卖驿站“送清凉、送政策”服务,田间地头葡萄架下“话社保·惠果农”等宣传活动15场次,在被征地农民较为集中的村社区、个体工商户较多的商圈持续开展宣讲活动,全方位、多层次地普及社保知识,营造了“人人参与、全民参保”的良好氛围。
疑点数据“追”出力度。创新提出“124”追缴工作法,即组建“一个专班”,做到“两个务必”,即务必做到“告知无遗漏、解释无偏差、上报无拖延”,务必一人一档建立台账,同时建立经办机构、街道社区、律师事务所、法院“四位一体”追缴联动机制,杜绝人员失联“空白点”,全力维护社保基金安全。
暖心居保“创”出温度。高度重视“暖心居保”品牌试点创建工作,积极构建“一站办结、服务便捷、群众满意”的“暖心居保”服务品牌。全年新增3家单位入选省“暖心居保”服务品牌试点,2家单位入选集体补助试点(含高新区);持续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体系,兜牢民生底线,提升民生温度。
答好 “民生答卷”,绘就幸福底色!一个个民生关键词,一件件民生实事,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关切中,润州人社局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,化为砥砺前行的力量,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创新服务举措、延伸服务触角、拓宽服务内容,坚持把实事办好、把好事做实,不断在细微之处完善服务,让点滴的进步,在时光里、在进程中,熠熠生辉。不仅让市民有了更多的获得感、幸福感,也为润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(冯钰洲 吴一鸣 姜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