锚定数智化转型 助力保险精算学科建设

2025-03-06 15:26:52 来源: -标准+

一、引言

数智化转型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、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动力,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、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由之路。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着重强调了教育数智化的重要性,并提出了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推进教育数字化,提升教育质量和公平性,培养高水平教师队伍,推动教育对外开放,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。这次会议不仅为教育领域指明了发展方向,也为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,开展数智化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。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战略,加强数智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,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,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。

二、数智化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

数智化是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产物。数智化的核心,是以海量大数据为基础,结合人工智能相关技术,打通原来数据“端到端孤岛”,结合场景化去解决问题。在此基础上,数智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将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,优化资源配置,提高生产效率,增强企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。它将推动教育、医疗、交通等社会服务领域的智能化,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,实现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服务。同时,数智化转型还将促进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,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支持,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科学性,实现更加高效和透明的治理。此外,数智化转型还将推动文化创新和传播,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,增强文化软实力。数智化转型是实现国家现代化、提升综合国力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,要把握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,以信息化、智能化为杠杆培育新动能,优先培育和大力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,推进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。这一战略部署不仅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,也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。在这一背景下,数字资源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地重塑着经济和社会的结构与治理机制。智能化的进程是推动变革的工具和方法,且指明了发展的目标和方向。数智化的进步象征着社会经济领域向一种全新范式的根本性演进,这一演进涵盖了产业组织的创新,包括了对现代基础设施体系、科技人才发展体系以及社会治理结构的全面革新与再构建。这种转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升级,更是对社会发展模式的一次深刻反思和重构。

三、数智化浪潮下保险精算学科的转型与创新

在全国教育领域正面临着由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推动的深刻变革,教育模式和内容的创新成为必然趋势的大背景下,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金融科技论坛聚焦“数智时代的金融科技”这一主题,强调当今时代正在经历一场由数字化和智能化引领的转型浪潮。金融领域站在这一变革的前沿,正在经历一系列深远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。数字智能技术正如同一股强大的推动力,持续地对金融行业的各个层面进行重塑。金融行业的数智化进程不仅标志着全球金融业发展的新趋势,而且已成为数字经济构建的关键要素和动力源泉。然而,在当前金融领域数智化人才显著短缺的背景下,教育体系的创新和改革显得尤为迫切。具体而言,需要强化金融教育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基础建设,培养一批精通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金融专业人才。面对金融领域数智化人才的显著缺口,教育体系的创新和改革显得十分重要。这不仅涉及到金融教育内容的更新,也包括教学范式的转型。因此,高校学科建设作为数智化发展的关键环节,承担着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使命。

在高校教育体系革新的大环境下,保险与精算学科的高校学科建设具有独特意义。保险与精算学科是一个经济学与管理学相结合的学科,独特地位在于对数据敏感性和预测分析的深度需求,其本质上是开展数据和风险的全面管理的学科。保险与精算学科在数智化转型的过程中,能够通过深度融合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,极大地提高风险评估的准确性、产品设计的科学性以及服务流程的效率。同时,保险行业的运作依赖于对大量数据的精确分析,以进行风险评估和定价策略的制定。因此,保险与精算学科的数智化转型不仅能够提高行业的经营效率,还能增强保险行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,为行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。在这一转型过程中,保险与精算学科通过强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基础设施,提供更精准的风险管理和更高效的资源配置策略,还能通过实践应用和创新思维的培养,孕育出一批精通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金融专业人才。这些人才将成为金融行业数智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,为行业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持,从而在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。

四、推动保险系学科发展的必要举措

推动保险与精算学科进一步细分学科课程为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,同时引入跨学科知识,如大数据分析和金融科技等,以适应保险行业对数据驱动决策的依赖。在基础模块中,开展课程如保险学原理、风险管理、金融工程等,为学生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。这些课程涵盖了保险和精算领域的基本概念、原则和方法,帮助学生理解保险市场的运作机制、风险评估和管理策略,以及金融产品的设计和定价。专业模块则更加深入,包括寿险精算、非寿险精算、利息理论等课程。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,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精算技术进行保险产品的定价、准备金的评估和风险的量化分析。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,学生能够满足个性化职业发展的需求,为成为专业的精算师或保险领域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。同时,将新兴技术与传统保险与精算课程结合,学习如何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来优化保险产品设计和定价策略,了解区块链、云计算等技术在保险行业的应用,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体系,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。通过将新兴技术与传统保险与精算课程相结合,了解相关技术应用于实际的保险业务中的具体操作方法,从而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适应性。这种教育模式的创新,旨在增强学生在未来职场上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,培养出大量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保险市场、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、应用型人才。

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“产学研”一体化平台,推进“双管理、双首席、双签字、双导师”原则下的产学研深度融合。“双管理”强调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研发中心,确保项目运行的高效性和目标的一致性。通过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,实现校企双方在项目管理和决策上的共同参与和责任分担。对于每个合作项目,由企业和学校各指派一位负责人,即“双首席”,企业负责人作为行业专家,学校负责人作为学术专家,共同指导项目的方向和进度,确保项目既符合学术研究的严谨性,又满足行业应用的实际性。在人才培养方面,实行“双导师”制度,即每位学生由一位学校导师和一位企业导师共同指导。学校导师负责理论教学和学术指导,企业导师则提供实践指导和行业经验分享,共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。对于研发经费的使用,实行学校和企业“双签字”共同管理机制,有助于保证经费使用的透明性和合理性,同时增强校企双方在项目经费管理中的责任感和监督作用,实现校企之间的有效合作。在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下,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学生,使学生在实际研发中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能力。通过校企联合研发项目,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,同时为学生提供参与实际研发的机会,使学生能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,参与到保险产品的设计与优化、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等实际工作中,从而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最终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紧密合作,通过共享资源、联合研发项目以及人才培养,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高效衔接。

作者简介:

王正文(1983.07-),男,汉,湖北武汉人,420116198307222419,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,博士,副教授,研究方向:保险经济学。

范斐(1984.07月-),男,汉族,河南南阳人,411303198407160030,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,博士,教授,研究方向:城市与区域创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