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时代背景下,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。而思政课实践教学,更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环节。这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创新,还需着力提升自身实践素养,从多个维度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注入新活力,推动“思政课实践”从“传统课堂”转变为“创新实践场”。
一、聚焦红色文化传承,擦亮信仰铸魂 “闪光点”
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、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、积累的先进文化,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。思政课教师应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实践教学,使其成为信仰铸魂的 “闪光点”。一方面,充分挖掘利用周边红色资源,开发体系化的实践教学课程。例如开设《红色潇湘实践导引》《红色救亡诗词赏析》《红色湖湘人物评传》《红色精神谱系述要》《红色文献名篇导读》等系列红色课程,与6门思政课形成相互补充、相互支撑、相互促进的“菜单式”课程体系,从课程供给方面满足学生多样化与个性化需求;另一方面,创新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形式。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模拟、红色故事演讲、红色主题文艺创作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,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。开展“文物背后的信仰· 场馆里的思政课”教学资源创作比赛,让学生走进红色革命文化场馆,挖掘文物背后的红色资源,通过讲述“行走的思政课”、“场馆里的思政课”,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,厚植学生家国情怀。
二、强化协同育人机制,拓宽实践教学“大圈层”
思政课实践教学不能局限于学校课堂,而应强化协同育人机制,整合各方资源,拓宽实践教学的“大圈层”。在学校内部,加强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的协同合作至关重要。思政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应打破学科壁垒,共同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,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实践中。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,教师可以结合科学技术发展历程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和创新精神;在人文社科专业课程中,强化价值引领,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。通过这种协同合作,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,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。同时,应打破学院、部门壁垒,协调思政课教师、专业教师、辅导员、学业导师等各方力量,形成全员育人合力;积极拓展校外协同育人渠道。学校应加强与政府部门、企事业单位、社会组织等的合作,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。与社区合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,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、关爱弱势群体等实践项目,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和实践能力;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活动,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职业要求的同时,接受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教育。通过这些校外实践活动,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社会舞台上锻炼自己,提升综合素质。
三、提升科技应用能力,开启精准思政“新模式”
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,思政课实践教学应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,提升教学的精准性和实效性,开启精准思政 “新模式”。借助大数据技术,思政课教师可以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、兴趣爱好、思想动态等信息,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,为实践教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,为教师设计“菜单式”实践活动项目提供参考依据。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学情分析,还可以实现对学生实践作品进行个性化辅导,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,提高实践活动的参与度与有效性。同时,人工智能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教师可以利用智能教学工具,如实践参观虚拟场景、智慧化平台学习体验等,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个性化的参观体验。此外,利用新媒体平台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空间和渠道。微信公众号、微博、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、覆盖面广、互动性强等特点,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发布教学资源、开展线上讨论、组织线上实践活动等,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教学研究活动是锤炼实践育人能力的重要途径。思政课教师应主动参与社会实践,深入了解社会现实,关注社会热点问题,将社会实践中的经验和案例融入教学中,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、贴近生活。
四、夯实专业理论素养,锤炼实践育人“真本领”
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,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是确保教学成效的关键。教师需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,筑牢自身理论根基。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政课的核心内容,涵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、毛主席思想、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、科学发展观以及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。教师只有深刻领会这些理论的精神实质与丰富内涵,才能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讲解得深入浅出、生动鲜活,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和价值观。这不仅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所在,更是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亲和力与实效性的基础保障。其次,广泛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。思政课涉及哲学、经济学、政治学、法学、历史学、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,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,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和研究成果,将其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中,丰富教学内容,提高实践育人的能力与本领。
本文系2022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“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历史自信培育路径研究”成果(编号:22A0698);系湖南信息学院2023年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《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课程化建设研究》阶段性研究成果。
作者:湖南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罗斯静 舒求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