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泉州丰泽区云雾寺内一座落款于1732年的“皇清碑”引发学界关注。碑文记载,清雍正十年,清朝水师名将施琅的后人曾主持重修云雾寺古道及古庙,并详录了百余名捐助者名录。该碑文为研究清代泉州地方史、闽南佛教文化传播及施氏家族影响力提供了珍贵史料。
云雾寺始建于宋元时期,2015年由承天寺弟子释法慧发愿重修。寺内除皇清碑外,还保留着古朴石庙、修行石洞等遗迹。释法慧法师表示:“云雾寺的修复不仅是建筑还原,更是对泉州,海上丝绸之路’多元文化脉络的守护。”虽然寺院目前仍很古朴,但春节期间,这座兼具宋元遗风与清代碑刻的古刹,因“一碑一像一洞”(皇清碑、8米8送子观音像、修行石洞)的独特景观引来众多游客打卡留念。
云雾寺之所以被青睐,除了其保留的遗迹与民间送子传说外,还与其地理位置有关,云雾寺背靠双阳山,周围古树林立,周边还有大大小小古寺、玉女峰等景区,游客可一日游览多处景观,城市旅游专家分析道。
朱熹笔下“此地古称佛国”的泉州宗教氛围,除了在已家喻户晓的南少林、通淮关岳庙等等外,也在云雾寺及其周边的龙潭寺、八角楼天王殿等这些藏于深山中的寺庙群中得到延续,进一步巩固了泉州“世界宗教博物馆”的文旅定位。